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,诠释新一代担当,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—— 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
图①:朱林正在对agv进行检修。 |
青岛港码头。 |
胶州湾畔,涛声激荡。从年吞吐量72万吨到突破5亿吨,从1个老港到建成3个现代化新港,伴随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,青岛港从一个支线小港一步步挺进世界强港之林。
时代企业孕育时代精神。在青岛港这片热土上,一代代海港人矢志奋斗,书写人生华章。“金牌工人”许振超,港口“农民工”皮先进,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……一个个响亮的名字,铸就青岛港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。
这是一场接力赛。如今,一批心怀梦想、身怀本领的年轻人,正在青岛港这片沃土慢慢扎下根,融入企业发展的时代洪流。设备管理人员刘志阳、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、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……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,诠释新一代担当,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。
设备管理员刘志阳:
“当好岸桥高效运转的守护者”
“难道我研究生毕业就是来干这个?”10年前,26岁的刘志阳刚走出校门,怀揣梦想踏入青岛港时,心理产生巨大落差。
他一直憧憬,从事港口设备管理工作,就是在办公室看一看图纸,通过电脑远程查看监控设备。然而,工作的现实却是奔波在设备一线巡检,每天和设备“亲密接触”,润滑、清洁、更换、防腐,很多都是脏、苦、险、累的维修活儿。刘志阳被现实狠狠地“撞”了一下腰。
这些年,刘志阳打交道最多的设备,就是港口的岸桥。用于集装箱船装卸作业的岸桥,堪称“现代化港口作业的顶梁柱”。10年来,为了保障“顶梁柱”时刻“顶得住”,青岛港打造了一支年轻人担当主力的技术保障团队,刘志阳便是其中一员。
见到刘志阳时,他正半蹲着身子,埋头检修,神情专注,动作娴熟。同行的人开玩笑说,他巡检的足迹遍布港口3公里岸线。
一名刚出校门的年轻人,是如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岸桥守护者的?刘志阳说,是“金牌工人”许振超的劳模精神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许振超是青岛港的老前辈,大家都说,只要桥吊有故障,许振超“随叫随到,随到随修”。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、畅通的学习渠道,许振超却带领团队创造了传统码头作业的世界纪录,这让刘志阳深感震撼。
干一行就要爱一行、精一行。许振超曾说:“咱当不了科学家,但可以练就一身‘绝活儿’,做个能工巧匠,无愧于时代,无愧于港口的培养。”“他能做到的,我也要做到!”刘志阳立了志。
一次维修经历,让刘志阳找到了和许振超精神的共鸣点。一天下午,刘志阳在巡检岸桥时发现一辆小车架的车轮歪斜,根据经验判断是轴承故障,这将影响岸桥作业。一架岸桥,就是一条工作线。一旦有设备故障,码头效率大打折扣。
“修复工作看似简单,但维修空间狭小,仅能容纳两人,要拆的东西却很沉,位置看不到,只能用手摸,因此维修难度大、进度慢。”刘志阳说,他至今还记得,那天从下午到凌晨,他蹲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,累得满头大汗。
岸桥恢复运转那一刻,工友们欢呼雀跃。刘志阳说,从欢呼声中体会到的成就感让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苦练技艺,“当好岸桥高效运转的守护者”。
故障就是命令。码头作业,24小时连续运转,维修人员24小时开机、24小时监控、24小时牵肠挂肚。“不管是外边刮着大风,或是飘着雪花,还是半夜睡梦中,一旦出现故障,要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,检修设备,这是我的责任。”刘志阳说。
在设备减速箱大修时,为掌握维修工艺流程,保证维修质量,刘志阳每天盯在现场,天天连轴转。老师傅们心疼,劝他:“歇歇再干吧!”他笑了笑:“没事,我还年轻!”连续奋战一个多月,他交出了漂亮的工作答卷。
“问题是创新的起点。”刘志阳说,在观察机组使用叉车配合更换轮胎吊时,叉车来回搬运,人员反复调整,既费时费力,又存在安全隐患。如何实现人与机械分离,做到安全高效?刘志阳结合所学知识,根据轮胎更换工况,多次现场测量尺寸,与机组人员反复讨论,一次次推翻原先的方案,一次次再试验,终于创新设计出了“人机分离安全换胎机”。
如今,刘志阳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设备管理人员,参与大型设备的维保、改造、大修等工作。他还参与完成“轮胎吊大车电机及编码器改造”等多项创新成果,取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项,成为一名创新能手。“我要传承好许振超精神,在平凡的岗位,同样能干出不平凡!”刘志阳说。
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:
“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‘黏合剂’”
“在港口老职工眼里,我们还是孩子。但我们自己知道,我们能挑得起担子,扛得起责任。”交谈中,曹鹏语气坚定。
34岁的曹鹏不简单。在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这支年轻人居多的团队里,他是“一把手”。他的办公桌上,最醒目的是一张张排列整齐、分类清晰、带有标注的客户名片,这些可是他的“宝贝”。用他的话说,“全程物流业务的发展历程,就是这一张张名片铺起来的。”
在曹鹏看来,如今世界强港竞争力的体现,并非仅是深水港、大泊位、大堆场等硬件模块,更强调“软实力”。全程物流服务,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部分。
“物流工作,看似微不足道,但若与制造业融合创新,将有利实体经济降成本增效益,价值不可小觑。”曹鹏说,去年9月,国家发改委出台方案,提出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,这让他摸清了业务方向。
“一吨化肥,利润竟被打压到只有一两块钱。”曹鹏说,几年前,国外贸易公司掌握定价主导权,大幅挤压我国企业利润空间,企图遏制我国化肥出口,化肥价格持续走低。于化肥企业而言,已将生产成本控制至最低,如何从夹缝中“求生”,提升国际竞争力?
物流成本也是竞争力。一家化肥生产企业找上门来求助。曹鹏带着平均年龄20多岁的团队,先后14次赴化肥生产基地考察。为研究最优物流方案,曹鹏与团队一起留在生产车间,拿出两条生产线,研究改造工厂车间成品灌装出料口方案。恰逢夏天,车间闷热无比,扬尘飞舞,空气中弥漫着氮肥尿素的味道,格外刺鼻。曹鹏回忆,“戴着口罩,捂得满脸汗也没啥用,天天熏得流眼泪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曹鹏和同事们最终拿出“漂亮”的物流方案:降低包装成本,把原先灌装吨包的方案,改造成直接灌装集装箱;肥料运输来往满载,重去重回,降低运输成本。这样一来,一吨化肥将节省成本约30元!
“中间不是没有动摇、疲惫,但责任就是动力。助力中国企业重新立足国际市场,占据竞争优势,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。”曹鹏说,“这份工作也肩负着社会责任,制造业物流业报团取暖,形成合力,国家贸易链条才能做得更顺畅,我们要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‘黏合剂’。”
今年,曹鹏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“重点目标”:带领团队研究方案,基于山东港口平台,服务黄河流域发展,为沿黄流域企业提供定制化全程物流服务。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己之力,这是我的心愿。”曹鹏说。
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:
“码头,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”
“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!”师傅张连钢的一句话,成为朱林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。
90后小伙朱林,是一名自动化码头agv(自动引导小车)工程师,师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。每天,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,早早到达工作岗位,打开电脑,翻看前一天agv运行日志,检查车辆运行状态,已成为朱林的工作常态。
大学毕业于港口机械专业,朱林对自动化码头颇为向往。“大学的时候,我们仅能从影像资料中看到国外的无人码头。听说要建设国内第一座自动化码头,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加入!”朱林说。
“别瞧这小伙是个90后,码头创新有一手!”说起朱林,港口老前辈竖起大拇指。2018年,经历自动化码头一期建设的摸爬滚打,朱林在二期项目中接下“agv轻量化改造”任务。“年纪轻轻,能做好吗?”有人质疑。
“所有‘不可能’,都是用来挑战的!”朱林拿出一股狠劲儿,发誓要做好改造工作。大大小小会议开下来,朱林结合材料力学性能,提出用高强度钢板q690替代传统钢板的方案。可接踵而来的,是挑战疲劳极限的验算、毫厘间游走的焊接……
攻关如登山,一步一重天。同事们调侃,称朱林是“空中飞林”。那段时间,他经历了十多次往返奔波,几十次方案修改,一次次重拾信心……图纸审核通过的那天,他“比中了大奖还开心”。
车体加工,日子漫长。“刚结婚,蜜月还没过完,就跑到上海厂家‘扎营’。剩下的蜜月,是和agv一起过的。”朱林笑着说,从第一块钢板进车间,到最后一辆二期agv交车,他与agv“形影不离”。
自动化码头是个复杂的多系统工程。码头调试,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。为不耽误进度,朱林吃住在码头临时集装箱房内,一住便是3个月。风吹日晒是常态,碰上海边恶劣的天气就更加辛苦。
打开朱林的微信朋友圈,封面照片引人注目:那是他和agv的合影,眼中满是深情,手抚摸着陪伴他许久的agv。
“有一天刮阵风,人都无法站立,大风裹挟着海水,像大雨一样泼过来,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。”朱林说,正式结束调试的那天,他与一直陪伴他的agv留下了那张难忘的合影,置于朋友圈封面。
“码头,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青春的美好,不正是在于奉献吗?”朱林笑着说。远方,汽笛响起,声声激越。